员工登录
立即登录
忘记密码
保存

创新成果!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发布日期:2023-05-08

2023年4月18至20日,“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在广州召开。针对本次大会,广州新闻联播推出《老外看湾区》系列报道,采访在广州从事或参与到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对外开放方面的外籍人员,以外籍人员的视角反映广州作为湾区核心引擎,如何辐射带动湾区,展现中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博士后Akbar Yasir受邀参加《老外看湾区》节目录制。


一起来看看精彩节目

什么是智能建造?


智能建造是面向工程产品全生命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建造生产水平提升和现场作业赋能的高级阶段。智能建造贯穿工程立项策划、设计和施工技术与管理的信息感知、传输、积累和系统化过程,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控平台,能够在既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功能互补的机器人完成各种工艺操作,实现人工智能与建造要求深度融合的一种建造方式。

智能制造的“转型之路”

Akbar Yasir所在的黄仕平副教授团队注意到了结构安全中的“ 薄弱点+盲区 ”,针对上述问题,黄仕平副教授团队致力于智能传感领域的软硬件研发工作。团队成功研发了高精度振动传感器、倾角传感器、定位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具有业内领先水平的检测/监测设备,并融合物联网技术,能够在复杂的施工现场实现无线、稳定的数据传输。

团队研发的结构振动传感器

上述传感器设备已囊括复杂结构在动力、静力工况下的核心参数测量(如结构变形、振动及应力、应变等),实现实时动态监测结构安全。在施工及运营期桥梁的各类检查中,使用智能传感器,便能快速排出因检查条件受限和检查人员认知等因素导致关键位置产生检查“盲区”的问题,并且不受野外环境作业影响,大幅提高数据测量精确度,通过无线模块和采集模块的一体化设计达到数据传输的高效、稳定。

传感器测试模块


智能建造的“生动场景”

如何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是摆在黄仕平副教授团队面前的一道必答题。黄仕平副教授表示,智能建造一头连着科研技术,一头连着建筑结构工程,是两者互促发展的“融合体”。


过去,大部分桥梁自身“健康”状况主要依靠人力检测、现场勘察,缺少必要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人力监测往往只能关注到桥梁表观缺陷,对于桥梁内部缺陷的检测和评估不够,无法保障桥梁整体运行安全,且大部分高速公路桥梁路段,缺少必要的桥梁结构安全监测设备,随着桥梁结构的老化,必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黄仕平副教授团队研发的建筑结构智能传感器也快速进入大众视野。

广州鹤洞大桥(图源网络)

在广州鹤洞大桥施工监控过程中,同样的场景也在上演——工作人员利用智能索力传感器对斜拉索进行实时监测,传感器通过无线模块将索力传输到控制台以控制现场索力的施工。安装传感器后,现场无需工作人员便能实现多根索的实时监控。“发展智能建造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我们不仅要顺应这个趋势,更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落地应用。”黄仕平副教授坦言,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未来智能建造的综合成本会更低,检测/监测效率的综合优势会愈加凸显。

深圳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白洋淀游客服务中心

黄仕平副教授团队以华南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与共建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为依托,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平台优势,立足于重大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下的结构健康检测,研发的传感器先后用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检测、赣深铁路关键枢纽惠州北站施工监控、广州鹤洞大桥(主桥)大中修工施工监控、深圳大疆天空之城大厦钢羽桥施工监控等重大工程项目中,目前成果应用项目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获多家企业用户一致好评。



研究院概况
研究院简介
组织架构
大事记
科技研发
研发平台
人才之光
科研项目
研究成果
公共仪器预约
企业孵化
孵化企业
创业投资
中星科技发展公司
新闻中心
要闻动态
通知公告
年度报告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员工通道
公告通知
财务采购
人事差旅
科研项目
易快报
研究院标志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