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研讨会(广州)在南沙举办。本次研讨会由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研究院(香港)、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作为支持单位受邀出席本次大会。
本次研讨会首次走进广州,吸引了院士专家、政府机构、协会联盟、头部厂商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投行机构等粤港澳三地人士近200人参会,线上近7000人观看。行业领袖齐齐献智,共话低空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此带动形成的临空经济服务领域和市场空间巨大。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理事长杨西将在致辞中表示,从目前湾区临空经济发展融合和辐射半径来看,湾区逐步发展形成了两条“低空经济交叉带”:一条是以香港、澳门和深圳为核心的生产性金融服务带;一条是以广州、珠海和佛山为核心的生产制造业服务带。在带链联合、纵深拓展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延展性的“低空经济圈”。杨西将表示,去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元,产业合作走廊逐步扩大,经济层级不断攀升,多种因素使得发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众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在致辞中表示,作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具有发展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发展态势可观,相继形成政策高地不断夯实、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应用场景丰富多元的发展局面。谢伟表示,南沙将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场景优势,坚持政策改革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驱动、运营服务支撑、技术创新发展、标准法规先行等六位一体,规划建设明珠湾海陆空全空间无人体系及低空经济先导示范区,全力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打造面向未来、御风前行的低空经济新高地。
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马耀锋在致辞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具备明显的低空赛道领跑优势,低空经济产业若想迈向繁荣发展新台阶,必然离不开粤港澳三地各方的不懈努力和协作。作为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澳门高度重视发力低空经济。马耀锋认为,澳门在探索空中观光、“低空+旅游”新模式,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发挥澳门链接葡语系国家的窗口优势,推动低空经济产业拓展葡语系国家市场,大有可为。
在“低空畅想,智汇湾区”研讨交流活动中,研究院智能感知创新研发中心执行主任温明星围绕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合作机会,与众多低空经济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温明星表示,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在于做好基础建设工作,并率先在空域管理上进行统筹规划。从技术角度出发,未来的低空经济将产生庞大的数字资产,涉及网络安全问题。因此,智能感知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点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并需面向全天候大场景进行功能性开发。
在如何打造全空间无人体系的问题上,温明星以新加坡科学部署无人环卫车为例,介绍了新加坡通过3年的运行期,将整个单机的自动驾驶传感、技术到云控调度,远程遥控再到自动化充电、自动压缩进行阶段性部署;另外在无人机配合城市管理时需要考虑安全管理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去减少人员和能源的消耗,来促成提高整个城市的运营管理项目。
此次活动为粤港澳三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深度合作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低空经济的未来充满机遇,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这一新兴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蓬勃发展。未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自身的研究积累和技术优势,持续深化与各方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来自新加坡的智能感知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积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