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日报》《经济日报》
对我院科技成果转化与国际合作成效经验
进行专题报道
一起来看看!
发挥国际合作特色,打造“小而美”平台
随着中国和新加坡迈入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新阶段,一大批“小而美”的中新合作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落地生根。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的大力支持下,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构筑了一个低投入、高产出、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小而美”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多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凭借其“小”而灵活的优势——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落地迅速且成效显著,有效破解了国际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诸多难题,“美”则在于其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探索上,形成“导师创新、学生创业”的高效转化机制,为科技成果的落地铺设了一条快速通道。
技术与市场“同频共振”
这一模式的魅力在于科研人员不再“闭门造车”,而是能够更直接地接触到市场需求,从而更精准地定位研究方向和产品开发。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无论是技术转移、联合研发还是创业孵化,都需要一批既精通技术,又洞悉市场,还能熟悉成果转化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且能够缩短创新转化进程的产业化专才。
智能感知创新研发中心执行主任温明星,正是这样一位集科研能力与市场洞察力于一身的产业化人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归来的温明星博士,带着海外的先进技术理念与敏锐市场洞察力回国投身市场,将导师王郸维教授团队的技术成果引进研究院,通过成立创新研发中心进行技术产品化和产品商品化。
温明星与王郸维教授在成果转化之路上怀揣着同样的目标,温博士渴望将海外所学回馈祖国,而王教授则期盼着研发成果能走进市场。温明星介绍:“企业是最贴近市场、最清楚问题的,技术产品需要不断经过市场检验和迭代优化,再通过市场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温明星博士在研究院创立孵化企业广州木流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多模态智能鲁邦感知和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工业生产、大交通等领域进行数值化赋能。在这里,温博士不仅是技术走向市场的“引路人”,更是市场需求的“传递者”,确保科研方向与市场动态同频共振。
同样是在“导师创新、学生创业”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还有李继庚,师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教授,当留校任教的机会摆李继庚在面前时,他却远赴德国西门子公司,决心在自动化工业的腹地“取经”。“我要去自动化工业成熟的地方去亲自操刀,这是我对导师刘焕彬教授创新理念最好的实践。”李继庚说。
从项目经理、销售、研发岗位,直至成为西门子中国制浆造纸事业部的总工程师,李继庚却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带着在西门子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对导师绿色工业理念更深的理解毅然回国,与导师刘焕彬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洪蒙纳共同创办了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研究院的支持下,博依特公司成功研发博依特云桥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管理系统和碳排放管理工具,垂直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为应用企业创造60亿元的巨大经济效益,节约标煤能源达16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3万吨。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交汇点上,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导师创新、学生创业”模式正是这一过程的重要推手。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研究院充分发挥两所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为高校教授培养既擅长科学实验又能够投身市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实验场”,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条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实践的桥梁。
近年来,研究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发展,邀请一批具有丰富成果转化经验的导师为学生们把脉指导,不仅培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能有导师指导和关注,我感觉很幸运。”范鹏辉深有感触地说。目前,他不仅是专注研发天然右旋龙脑提取纯化、包埋改性、高值利用等核心技术的博士生,还是孵化企业广州瑞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华南理工大学苏健裕教授的指导下,成功龙脑及龙脑衍生产品推向市场,市场销售额超5亿元。
“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主要在人。”胡松青教授坦言。胡松青教授带领一批学生开展协同攻关,大力研发高端关键原料酶制剂,解决“酶芯”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并鼓励自己的学生刘光毅博士不仅要做深耕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者,还要成为勇闯市场的“弄潮儿”。目前,刘光毅博士既是胡松青教授团队的在读博士生,也是广州英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由华南理工大学原副校长、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原院长朱敏教授带领的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坐落于广州大学城,专注制氢与储氢材料研究、储电材料与新型电池技术研究、储能材料计算研究和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该实验室不仅代表着广东省在先进储能材料研究方面的高端水平,更是国家新能源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而仅仅五十公里之外,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土地上,朱敏教授团队依托研究院的国际平台与资源优势成立先进储能材料创新研发中心,开展技术产品的中试生产与量产探索。
重点实验室负责前沿技术的突破与研发,而创新研发中心则成为技术成果走向市场的桥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储能材料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一南北布局的形成,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生态链。“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单项专利技术或者成果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受市场青睐的产品,我们需要通过研究院这类国际平台,有效整合资源,精准定位市场缺口,加速实验室里的样品快速迭代转化为产品,真正将技术产品和市场捆绑在一起。”创新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左世永博士认为。
目前,先进储能材料创新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华工校友资源,与广州海关技术中心、深圳普瑞赛思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战略合作,充分利用研究院作为技术和市场的“整合者”的优势,搭建材料检测平台和储能器件检测平台,开展材料性能检测与分析、电芯材料工艺开发等核心业务,链接海内外技术、设备、人才资源,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储能材料技术的迭代升级。
在过去,成果转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科研团队虽然产出了大量的成果和专利,但真正能够落地转化的成果却是凤毛麟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院通过高效配置和集成各类创新要素,打造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和投融资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形成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载体,有效破解了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难题,构建起科技与市场的“双向”反馈机制,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又反过来激励技术不断升级,协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快实现将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