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登录
立即登录
忘记密码
保存

聚英才·创未来|研究院三名博士研究员受聘挂任院长助理(科技)

发布日期:2025-08-19

3月28日,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助理(科技)挂任仪式暨专题座谈会顺利举行。研究院智能感知创新研发中心执行主任温明星博士、先进储能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副主任左世永博士及南药国际研发中心项目主管范鹏辉博士正式受聘挂任院长助理(科技)职务,重点围绕信息与通讯技术、新能源及生命健康三大战略领域,深度参与研究院产业化工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兴华、副院长顾海文及行政管理团队出席了本次会议。


菁英智汇,驱动研产融合


温明星博士(信息与通讯技术领域)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主要从事深度/强化/模仿学习在多模态感知与无人导航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4次获IEEE会议最佳论文和最佳学生论文论文奖,带领团队荣获国际双创赛事最高奖项,累计承担研发经费超3000万人民币。担任研究院孵化企业广州木流科技有限公司CEO。目前在院开展多源异构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的产业化工作,赋能智慧工业与机器人智能升级。

温博士表示,挂任院长助理(科技)是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高度认可。作为ICT领域科技助理,将紧扣研究院"智能+"战略布局,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及低空经济等前沿技术的产业转化瓶颈。依托智能感知创新研发中心构建 "研-产-用" 数字孪生转化体系,着力解决AI落地 "最后一公里" 难题。同时持续强化 "中新合作" 特色品牌,以 "智能向善" 理念打造自主可控的AI创新生态,助力研究院高质量发展。


左世永博士(新能源领域)
毕业于兰州大学,2018-2022年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动力学调控与机理研究。2022年加入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主导快充型锂离子电芯材料及新型储能器件研发。2024年入职研究院,聚焦先进储能材料与器件领域,从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检测以及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致力构建 "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 的全链条研发体系。

左博士谈到,研究院的肯定是莫大的鼓励。今后将聚焦三大方向履职尽责:一、深入团队需求,精准链接技术与资源, 助力研究院打造储能材料、电池技术等领域的全链条产业化服务体系,推动智能BMS、储能安全等关键技术的探索研究。二、推动新能源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跨界融合,探索储能系统在虚拟电厂、智慧能源网络中的创新应用。三、全力协助推动研究院的对外合作,以专业、高效的服务推动创新发展。


范鹏辉博士(生命健康领域)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加入研究院,从事特色植物源活性成分的精准制备与高值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工作,主攻南药梅片(核心成分为天然右旋龙脑)在医药、日化、护肤等领域中的产业化推广。累计负责项目经费超1000万人民币。迄今已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荣获创新成果获全国发明展览会 "发明创业奖项目奖" 金奖,并荣膺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 提名奖等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荣誉。

范博士对研究院的认可表示感谢,未来将持续深耕生物医药、精准护肤及功能性食品等战略性领域,坚持以 "市场导向驱动技术创新" 的发展理念,深化 "企业命题-科研攻关-市场验证" 的闭环创新机制。通过构建 "双向技术转移" 通道,促进院内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

科创聚力,擘画未来蓝图


谢兴华指出,院长助理团队的组建是我院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这支复合型人才团队将充分发挥跨领域协同优势,成为研究院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顾海文表示,期待院长助理团队与我院国际化科研队伍深度融合,通过 "研产联动、优势互补" 的协作模式,共同提升研究院的全球创新竞争力。
未来,研究院将持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重点培育具备技术洞察力和产业判断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建立研产协同机制,着力打通从实验室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通道,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加速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