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登录
立即登录
忘记密码
保存

媒体聚焦|《广州日报》专题报道研究院:知识城的“智慧联姻”

发布日期:2023-11-16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作为中国和新加坡共同推动建设的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是一家集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及产业化于一体的研究机构。研究院架起了中新交流合作的桥梁,让海外项目得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成为知识城飞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受到多家媒体关注报道。1017日,广州日报以《知识城的智慧联姻》为题,对研究院进行了报道。


       从广州市中心沿着东北方向驱车40分钟左右,便可以看到一座现代化新城——中新广州知识城(以下简称知识城)。在这里,龙头企业、科创企业加速集聚,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园区错落铺展,各大实验室、研发平台竞相超赶。从建设以来,这座新城不断以中国新加坡国际合作的国家级项目作为牵引,高质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幅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画卷在这块土地上徐徐展开。

       广州日报现代化中国’”采访小分队来到位于知识城腾龙大道上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透过这个缩影,近距离观察国际科创合作中碰撞出的智慧火花,探寻这座新城一路走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密码。

       “你们看,研究院的大楼经过多源传感器扫描,渐渐被3D重构了。研究院智能感知创新研发中心研究员温明星博士指着计算机屏幕对记者说,扫描后就可以检测到环境中不同物体的热度、距离、速度的变化,以此实现智能感知。

      为了能更直观地展示这套智能感知系统的工作原理,温明星让记者亲自推着装好系统的小车对研究院周边进行扫描建模。温明星告诉记者,他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便来到知识城。“研究院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让我延续在新加坡的研究,还可以与中国国内的研究人员充分交流碰撞,这套智慧感知系统就是我们双方团队碰撞的成果。”


       走进研究院发现,像智能感知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研究院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依托知识城共同建设。2017年成立以来,两所高校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在研究院这个平台开展了多个国际合作产业化项目,并且积极吸引其他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发展,推动多项国际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目前,研究院产业化项目近80个,过半为中新合作项目。

       每一个引进的项目,只要条件成熟都会有自己的实验室,并且通过研究院的平台接触到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业资源,针对自身特点形成优势互补。在蓝绿氢制备及应用实验室,记者看到几位华南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首席研究员张兰博士的指导下进行催化剂试验。这个实验室就是张兰与华南理工大学申益教授联合成立的。得益于国内设备制造优势、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该项目目前不仅在关键技术实现突破,还申请了2项专利。张兰介绍,接下来他们准备成立合资企业将该联合工艺技术商业化。


      除了高大上的专业实验室,记者在研究院三楼还看到一个仪器共享实验室。据了解,实验室目前配置多台有机、无机、微区分析类仪器,涵盖XRD扫描、定量分析包裹体组分、物质鉴定等功能。那些科研条件不足的项目,可以通过申请进行研究实验。可以说,每一个科研梦想无论大小,都有被点燃的机会。

       “先放入一定量的组合A料,再放入对应比例的组合B料充分搅拌。在新型轻质高强仿土海绵项目实验室,工作人员舒世杰指导记者体验仿土海绵的制作过程。几十秒后,两种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在模具内迅速发泡。然后盖上定型盖,静置一两分钟,仿土海绵便固定成型制作完成。

       “从项目成立到产业落地,我们在研究院获得了全流程的保姆式服务。舒世杰告诉记者,他所在项目团队已经成立了公司,正在进行融资。这个项目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为民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江苏大学的科研团队共同研发的。相比较市面上常见的仿土海绵,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还能提升使用寿命。

      据了解,由于一些产业化项目来自高校团队,缺乏管理经验,因此,研究院会为项目团队提供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创业孵化等服务。等项目孵化到一定阶段,还有专业团队提供成立公司、项目融资等全方位的服务。对于引进来的企业项目,研究院则会牵线搭桥,帮助其尽快打开国内市场。例如,来自新加坡的瑆科仪器,从去年12月份注册落地不到几个月,这家致力于先进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及高端设备研发制造的企业就拿到了共计几百万元的订单。


       “这其实是一场实现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研究院负责人表示,无论是从新加坡引进的项目,还是其他国内外合作项目,用好各方优势资源,切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我们的目标和动力。未来,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孵化出更多更好的产业化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打造引擎;通过不断交流合作提升科研、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为世界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正是靠着筑巢引凤、互利共赢,研究院目前已孵化了近50家初创企业,为企业提供了近百项解决方案,一个个科创的种子正在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中孕育发芽。

记者观察

找准痛点需求 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城市多层次科技交流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合作。

       而深化合作,就需要找准双方的痛点和需求。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的探索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中国建立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一支庞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而新加坡在技术转移、资本市场运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表现出较强的互补性。正是通过这种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让一个个黑科技更好地落地转化。最终,既实现促进双边国家的创新发展,也让这场双向奔赴效益最大化。


在未来,研究院将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集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果孵化与应用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中新广州知识城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