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红金教授,1999年吉林大学物理系学士,2003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其后分别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和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2008年加入南洋理工大学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材料在能源中的应用,包括储能电池材料和电催化。已发表文章210多篇, H因子为72。2016 - 2018 连续三年材料类“高被引”作者。英国化学会会士 (FSRC)。担任10个国际期刊编委成员。此外,还多次参与组织美国MRS,ACS, 新加坡ICMAT,SICC等会议。
这项技术代表了利用氨裂解产氢这一领域中的一项技术进步,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一步式合成催化剂的方法。其核心创新围绕着使用独特的陶瓷成型技术合成自支撑催化剂,从而大幅降低了常规与氨裂解和产氢相关的高昂催化剂的成本。此外,这种催化剂有潜力促进便携式按需产氢气系统(HOD)的开发。上述催化剂的一些优势将利于该系统中的低温氨裂解反应器研发。
这项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用于甲烷裂解制氢的创新方法来制备过渡金属催化体系,如“双结构功能区域”Ni Fe、Ni和Co等。催化剂结构、甲烷转化以及高价值纳米碳材料的形态之间的关系也得以确立。同时,技术基于所开发的催化剂和在甲烷裂解过程中扩散-吸附-解吸过程的研究,研制了一种连续化高产能甲烷裂解旋转式反应器,可连续制备蓝绿氢和高附加值纳米碳材料。